当前位置:bodog官网,bodog88官网 > 专题专栏>党建工作
闻喜寺底村—— “联联相扣”激活基层治理
来源:运城日报 编辑:赵迪 发表时间:2022-04-20 09:50

  “立训诫子孙,曰勤曰俭;传家种善孝,修业修行”“顺亲笃孝人道间;崇德守仁天下诚”“脱贫路上圆国梦;致富经中颂党恩”……

  走进“中国楹联文化村”——闻喜县侯村镇寺底村,道路整洁、房屋错落有致,浓郁的楹联文化扑面而来,不仅家家户户镌刻有家风家训的楹联,甚至路旁两边电线杆上也高高悬挂着引领乡风文明的楹联。

  过去“写状子”,现在“写对子”;过去“烂杆村”,如今“标杆村”……近年来,寺底村着眼以“联”夯基、以“联”聚心、以“联”化人、以“联”育才,坚持“党建引领、楹联开路、文化兴村”,不断深化“三治融合”村级治理体系建设,探索出一条以楹联为主抓手、以新乡贤为骨干、以乡风文明促进基层治理的“寺底模式”……

  强党建 以“联”夯基

  “一言一行,不忘公仆形象;一举一动,常思百姓冷暖。”在寺底村采访,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吉平娟办公桌上,楹联形式的“亮诺牌”,令人眼前一亮。

  寺底村位于峨嵋岭前沿、涑水河畔,2000年成立楹联学会,全村1400余人中有学会会员113人,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学会名誉会长。全村43名党员带头以楹联形式亮身份、亮承诺、亮家风,引领家家户户写楹联、贴楹联、用楹联,每月10号雷打不动的“对联赶集”等活动,使党员纯洁了党性、提升了修养、规范了行为,有力地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、战斗力。去年7月,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,百名会员按年份撰写楹联100副,学党史、颂党恩、跟党走,一时间群情激奋!

  以“联”夯基,做实集体经济。寺底村充分挖掘深厚的楹联文化产业底蕴,推进楹联文化的产品化、市场化,通过编写对联、装裱对联,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;依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打造了民间艺人操作室、楹联活动室、书画展览室、民间手工艺品展厅、公社超市,让楹联文化走出农户、走向市场,实现村民、集体“双收益”。楹联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寺底村的支柱产业,“文化+”的巨大推动作用进一步凸显。

  念大局 以“联”聚心

  出句:切断源头,红黄码一查到底(何沁学)

  对句:取消峰会,侥幸心全部深究(宋晓泉)

  对句:严防感染,老少人必测核酸(张若珍)

  对句:全民防控,阳阴酸各必分清(温顺)

  ……

  3月25日上午,像往常一样,今年80岁的寺底村楹联学会副会长潘开基在村委会大院打完太极操,便组织学会会员开始了每天的“必修课”——诗联对句。

  根据时下情势及党委政府中心工作,当天的对句围绕疫情防控展开。不一会儿,学会微信群里高潮迭起、热闹非凡。

  “月月到县、乡诗联学会‘对联赶集’,天天在水泥地板上‘对联打擂’。眼下正值疫情防控期间,大家就减少聚集,在微信群里对句。”寺底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吉平娟说,“诗联对句寓教于乐,现已成为我们表达观点、态度的一种方式。大家在锤炼文采的同时,还念大局、兴大业,进行商讨议论、形成舆论,并达成众志成城的一致行动。”

  每天的“对句”,“对”出来肝胆相照,“对”出了同心同向,“对”出了服务时局、服务中心工作的凝聚力、战斗力。疫情防控期间,深受楹联文化鼓舞的村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,各种善行义举层出不穷:村里经营商店的温小照,为疫情防控值班人员免费送上4箱方便面、免费提供桶装矿泉水;在外务工的支文学,为村民免费提供1000个口罩;村医务室的潘永荣,每天坚持给疫情防控值班室消毒杀菌……

  崇德孝 以“联”化人

  今年72岁的冯孟德,因瘫痪在床、生活不能自理,多年来,老伴儿悉心照料,其不离不弃的精神感动街坊邻里。为表彰这种家庭美德,寺底村楹联学会精心组织十几名会员,为他们家送去一幅“众星捧月”式四字中堂,一时间成为寺底村的热点话题。

  小小楹联,事关体大,成风化人于无形。这幅中堂的正中,“相濡以沫”4个大字,与十几位会员的小字楹联墨宝珠联璧合,是激励更是鞭策。为更好地照顾冯孟德,他在外当超市营业员的女儿辞职回家,专职伺候父亲,就连小外孙周末放假回来,也要抢着给爷爷洗脚。这一切,让冯孟德深受感动。他慷慨解囊,将自己收藏多年的书籍、二胡捐给村委会,特别是,每当村里有红白喜事,他都要写一副楹联托人捎去。

  “用‘众星捧月’中堂褒扬先进,是我们学会在成风化人方面的一个创举。一幅中堂集成众多学会成员的楹联作品,承载着广泛民意,代表着至高荣誉。”潘开基告诉记者,“送中堂的对象,是经大家评议的一些德高望重的人、文明户和新乡贤等,能够起到褒扬一个人、感动一家人、教育一村人、激励一代人的作用。截至目前,学会已在本村送去15幅这样的中堂,每次都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社会反响。”

  寺底村楹联学会由老党员温顺、潘开基、李世民等牵头成立,目前会员已达113人。其中,中国楹联学会会员22人。学会坚持为红白事事主家送楹联,以嵌名联、写生平等形式,改陋俗、树正气、促村风,累计送联1.2万余副,被群众誉为“喜事一片红,丧事一片白”,杜绝了攀比之风。在楹联文化的潜移默化中,村里产生35名“好婆婆”“好媳妇”和10个“文明家庭”。如今,村里的红白喜事等各项事宜都离不开楹联,“星级文明户”“最美庭院”等评选活动也丰富多彩,正所谓“楹联村里楹联陪嫁,孝道家庭孝道随人”。

  以“联”化人,正在“走出去”。“寿登鲐背身永健 岁葆期颐体乃康”——半个月前,东镇镇东吉村陈永禄90岁生日,潘开基等十余位会员跑了3回,精心准备一幅“福禄寿永”的“众星拱月”式中堂、一个祝寿词、一副对联和20多种贺词,祝愿其健康长寿。

  “过寿当天,我们送去的‘楹联包’,引得全村人争相参观,纷纷用镜头记录这美好时刻。”潘开基说,“促正气、转新风,狠刹攀比之风,楹联功不可没。”

  扬国粹 以“联”育才

  出句:楹联兴寺底;对句:文化树新风。

  出句:黄鹂鸣翠柳;对句:喜鹊唱枝头。

  出句:布谷声声催早起;对句:鸣蝉日日唱歌欢。

  ……

  在寺底村文化大礼堂“楹联对句擂台赛”展板上,这些优秀对句出自侯村15岁初中女生白琳琰。去年暑假期间,她和弟弟一起参加了寺底村举办的“学党史扬国粹第四期暑期义务培训班”,跟着楹联学会的老师学习楹联书法。

  “在这40多天里,我们开设了面塑、书法、传统经典阅读等课程,招收学员以本村为主,也欢迎其他村里的娃娃参加,学员有80人。”潘开基说,“楹联书法班分为两个班,8岁至11岁小班,主要学习硬笔字和《三字经》《弟子规》;11岁以上大班,主要学习楹联和毛笔书法。这次培训,不仅要让孩子们了解中国国粹,更是要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心里‘生根发芽’、世代传承。”

  楹联文化不仅教人,还育人。“在这里,我真正理解‘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’的含义,感谢各位老师这段时间尽心尽力地付出,让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……”暑期培训即将结束时,白琳琰给潘开基写了一封感谢信。

  自2017年至今,寺底村楹联学会已开展4期暑期义务培训班,每期40多天,十余名老会员轮流教授课程,学员已有400余人。“不仅如此,每年假期,还有不少来自北京师范大学、广西大学、中南大学、山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,常到家中学习楹联文化,感悟我们国粹的‘根’与‘魂’。”潘开基说。

  小小楹联,承托大担当,孕育大希望。“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,要夯实这一根基,离不开文化引领。”吉平娟说,“目前,我们将全村党员划分为楹联阵地小组、电商服务小组、培训服务小组、文化宣传小组、环境卫生小组、道德讲堂小组等6个党员服务小组,进一步全面织密‘党建+楹联文化’的乡村治理服务网。”

相关解读